(广州日报记者 陈雄华) 2025年4月2日,第18个世界自闭症日 主题:“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在第18个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首席国医导师夏炳均博士接受本报专访——从临床实践到社会共融,探索孤独症干预新路径,他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提出“经络-脏腑-情志”三位一体的孤独症干预方案,并呼吁社会各界携手构建包容性支持网络,让“来自星星的孩子”真正融入社会。
一、中医视角下的孤独症:从“先天不足”到“后天失养”
记者:您如何从中医理论解读孤独症的核心病机?
夏炳均:孤独症在中医属“五迟五软”“神志病”范畴,病机可概括为“先天肾精亏虚,后天脾胃失养,肝气郁结闭窍”。
先天不足:现代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多存在基因突变或代谢异常,对应中医“肾精不充”,表现为脑髓发育迟缓、语言滞后;
后天失调:饮食不节(如过量添加剂摄入)损伤脾胃,致痰湿内生、蒙蔽清窍,出现刻板行为;
情志郁结:肝主疏泄,长期情绪压抑导致肝气郁滞,加重社交障碍和情绪失控。
临床数据:夏炳均团队对386例孤独症患儿的中医体质分析显示,76%属“肾虚肝郁型”,18%为“脾虚痰阻型”,6%属“心肝火旺型”。
二、中医临床实践:融合古法与现代技术的突破
1. “三元通窍疗法”——激活脑络,重建社交认知
夏炳均团队研发的“三元通窍疗法”,结合针灸、推拿与五行音乐,临床有效率超68%:
针灸:主穴取四神聪、百会(醒脑益髓),配太冲、内关(疏肝解郁),每周3次;
推拿:独创“开天门-运太阳-点肾俞”手法链,刺激脑部微循环,提升患儿专注力;
五行音疗:根据体质匹配角、徵、宫、商、羽五音,如肝郁型患儿听角调《胡笳十八拍》,调节情绪波动。
案例:一名5岁孤独症男童经6个月治疗,语言词汇量从3个增至50个,刻板拍手行为减少80%。
2. 药膳食疗与肠道菌群调节
“脾胃为后天之本”,夏炳均提出“菌-脑-肠轴”中医干预模型:
食疗方:茯苓山药粥(健脾祛湿)、黑豆核桃露(补肾益脑),配合益生菌发酵食品;
临床效果:连续服用3个月后,76%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改善,异常代谢物(如硫酸吲哚酚)下降42%。
三、社会支持体系:从“医疗干预”到“全生命周期守护”
记者:您如何理解今年世界自闭症日的主题“促进全面发展”?
夏炳均:孤独症群体的需求贯穿一生,需构建“医院-学校-社区-家庭”四维支持网络:
1. 医疗系统:推广“中医-康复-心理”多学科诊疗模式
o 医院:设立“中医儿童神经发育门诊”,将针灸、推拿纳入医保报销;
o 社区:建立“星宝中医康复站”,提供家庭推拿技能培训。
2. 教育体系:开发“融合教育中医支持包”
o 学校:在特教课程中融入五行音乐课、八段锦晨练,缓解学生焦虑;
o 师资:培训教师掌握基础中医情志疏导技巧,如按压劳宫穴、神门穴平复情绪。
3. 社会共融:以中医文化促进公众认知
o 社区:组织“星儿家庭五行茶会”,通过药茶品鉴、中药香囊制作增进理解;
o 企业:开发孤独症友好型中医文创产品,如舒缓情绪的艾草颈枕。
四、呼吁与展望:让每一颗“星星”都有光明的未来
夏炳均向全社会发出倡议:
1. 政策层面:将孤独症中医干预技术纳入《残疾预防和康复条例》,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2. 公众行动:拒绝歧视与偏见,主动学习与孤独症群体的沟通技巧(如降低语速、避免直视);
3. 家庭支持:家长坚持“治疗-教育-抚触”三位一体,每日进行10分钟“涌泉穴-心俞穴”抚触按摩。
五、患者家长访谈:一位母亲的自述——“中医让我的孩子重新‘连接’世界”
受访者:张女士(化名),儿子小明(化名)6岁,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3年
记者:您最初为何选择尝试中医干预?
张女士:小明3岁时确诊,我们试过行为训练、语言康复,但情绪问题和睡眠障碍始终无解。去年看到夏炳均博士团队的报道,提到“肠道菌群-脑功能”的中医调节理论,决定最后一搏。
记者:治疗过程中哪些细节让您印象深刻?
张女士:第一次见到夏博士时,他没有急着开药,而是用“四脉辨证法”把了半小时脉,又观察小明指甲上的月牙和舌苔,最后说:“这孩子先天肾精不足,肝郁化火,要通督脉、调肝脾。”当时我觉得,这是三年来第一次有人从身体整体找病因。
治疗中,夏博士团队用了三种特色疗法:
1. “子午流注针灸”:每天辰时(7点)扎四神聪、申时(16点)扎太冲穴,两周后小明尖叫次数减少60%;
2. 五行音波疗愈:根据体质定制“宫调+角调”音乐组合,睡前听30分钟,夜醒从每晚10次降到2次;
3. 药浴推拿:用夏氏祖传方(柴胡、合欢皮、远志等)煮水泡脚,配合推拿小天心穴,一个月后小明能持续对视5秒钟。
记者:最显著的改善是什么?
张女士(哽咽):治疗四个月时,小明第一次主动拉住我的手去指绘本上的小狗。夏博士说这是“肝窍得通,神志始开”。现在他能说短句,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上周还和邻居孩子玩了十分钟积木——这在以前根本无法想象。
夏炳均补充:小明的案例印证了“治未病”理念的延展性。孤独症儿童并非“无药可救”,通过早期中医干预重塑“精-气-神”能量轴,完全可能重建社交认知功能。
社会意义:从个体康复到群体觉醒
这段访谈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我国约70%孤独症家庭因西医康复资源短缺、西药用药过当或费用高昂陷入困境。夏炳均团队正与世卫组织合作,将“四脉辨证-五行音疗-药浴推拿”标准化,计划未来三年在100个城市推广平价“星宝中医干预包”,预计惠及50万家庭。
“每个孩子都是被封印的星辰,中医要做的是点亮他们与世界连接的密码。”夏炳均说。
结语:
“孤独症不是命运的终点,而是需要被理解的生命另一种形态。”夏炳均说,“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启示我们:唯有医疗创新与社会包容并举,才能让‘星星的孩子’在人间烟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